認真踐行“兩山”理念 更好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林草工作成就綜述之五
貴州赤水大瀑布滿山蒼翠 貴州省林業局供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林草系統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生態為民、科學利用,協調推進林草資源保護與利用,守護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十年來,認真踐行“兩山”理念,林草資源持續增加,生態服務功能明顯增強,綠色發展的生態基礎更加穩固,林草惠民富民成效日益顯現,廣大山區林區實現了由綠到富的巨變。
一、培育擴大林草資源,生態家底和生態福祉更加殷實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各地依托林草資源,發揮生態優勢,做山水文章、創綠色品牌,厚植生態家底,提升生態福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優質生態產品、優良生態服務的需要,豐富的林草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
生態資源更加豐厚,擴大了區域發展的生態容量。通過擴大培育、全面保護,森林、草原、濕地資源和沙區植被不斷增加,生態功能及價值明顯提升。據測算,2018年全國森林生態系統提供生態服務總價值為15.88萬億元,森林年涵養水源量8039億立方米,年固土量117.2億噸。區域生態容量和生態承載力的提升,夯實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基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森林資源稟賦良好的福建、江西、海南和生態區位重要的貴州、青海等省份,將林草資源變成綠色財富,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成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城鄉環境明顯改善,拓展了人們綠色共享空間。各地大力開展身邊增綠行動,積極推進城鄉綠化美化。通過創建森林城市、森林鄉村和生態文化村、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打造森林小鎮、森林人家,推進綠色學校、綠色營區、綠色礦區、綠色庭院建設,城鄉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生態福祉明顯增強。累計建成國家級森林公園906處、國家濕地公園901個、國家草原自然公園39個,國家沙漠(石漠)公園128個。各地還因地制宜打造郊野公園、小微公園和公共綠地、城鄉綠道、森林步道。通過植綠造園置景,許多地方舊貌換新顏,為人們休閑游憩、親近自然提供了更多更好去處,綠水青山成為廣大城鄉的“生態客廳”。
生態產品供給更加充足,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十年來,累計生產木材8.9億立方米,木竹產品種類達上萬種,廣泛應用于建筑、家具、包裝等領域,定制家居產業總值突破3000億元。樹立大食物觀,向森林要食物,擴大經濟林種植、采集與產品加工,開發干鮮果品、菌菇、竹筍、茶油等森林食品,豐富了人民群眾“菜籃子”“果盤子”。經濟林面積保持在7億畝左右,核桃、板栗、桃、杏、棗、蘋果、柑橘等干鮮果品年產量2億噸,產值超過2.2萬億元,較十年前翻了一番,均居世界首位。目前,油茶面積超過6800萬畝,年產茶油近90萬噸,核桃油等其他木本食用油產量達到30多萬噸,林草中藥材產量超過479萬噸,可食性經濟林產品成為我國繼糧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農產品。
二、大力推進林草產業發展和生態扶貧,生態惠民富民能力明顯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林草系統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把生態治理與發展特色林草產業有機結合起來,探索生態保護和資源利用新模式,發展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實現開發一小片、保護一大片的目標,促進了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全力推進生態扶貧,在一個戰場同時打好脫貧攻堅和生態保護兩場戰役。建立了中央統籌、行業主推、地方主抓的生態扶貧格局,發揮林草行業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推進國土綠化扶貧、生態補償扶貧、生態產業扶貧三大舉措,促進貧困地區農牧民穩定就業增收,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在中西部22個省(區、市)貧困人口中選聘110.2萬名生態護林員,精準帶動3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天然林保護修復、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等任務和資金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安排,扶持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隊)2.3萬個,吸納160萬貧困人口參與林草重點工程建設。大力支持貧困地區發展林業產業,帶動1600多萬貧困人口就業增收。幫扶貴州荔波、獨山和廣西羅城、龍勝4個定點縣如期脫貧摘帽,22.0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著力推進鞏固拓展生態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持生態扶貧政策持續穩定,有效促進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做大做強林業產業,打造規模最大的綠色經濟體。近年來,我國林業產業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長態勢,年總產值十年增長1倍,超過8萬億元,林產品進出口年貿易額達到1600億美元以上,十年增長48.2%,我國成為林產品生產、貿易、消費大國。木竹建材、生物質能源、林草碳匯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木本糧油、林下經濟、竹藤花卉等綠色富民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經濟林、木竹材加工、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等4個年產值超過萬億元的支柱產業。浙江省安吉縣竹產業形成了八大系列3000多款產品,建立了從竹材加工到竹廢料綜合利用的完整產業鏈,總產值數百億元,帶動近5萬人就業,實現“一竿翠竹撐起一縣經濟”“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林業一、二、三產業由2012年的35∶53∶12調整為32∶45∶23,一產、二產加快轉型升級,三產貢獻率大幅提高。通過培育林業主導產業,產業集中度持續提高,形成了若干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和產業帶。各種新產業新業態紛紛涌現,一大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產品應運而生,綠色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持續增強。生態旅游和森林康養發展迅猛,建成千余家森林康養基地,確定96家首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新建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511個、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園區75個、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649個。實施國家森林生態標志產品建設工程,開展林特產品優勢區創建工作,推進工商資本“上山入林”發展林業產業。全國林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上線運行,建成一大批林產品淘寶村。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近5年累計成交額超過200億元,成為亞洲最大的林業展會。
三、深入推進林草重大改革,生態惠民富民活力逐步顯現
機制體制障礙是制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的深層次矛盾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林草領域改革,赴黑龍江伊春林區、福建三明考察時提出明確要求。十年來,林草部門持續推進林草重大改革,創新制度機制,增強發展動力,書寫了生態惠民富民林草新篇章。
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促進了集體林業發展。不斷完善集體林權制度,在6個地級市開展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著力解決集體林業產權不清、流轉不暢、機制不活、政策不實等問題。目前,集體林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全國發放林權證1億多本。推進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規范林權流轉,創新林權融資模式,完善森林保險政策。林權抵押貸款累計6000多億元,貸款余額近900億元。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家庭林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近30萬個。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生態旅游,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集體林地產出每畝300元,比林改前提高3倍多。浙江省積極探索共富模式,實現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林權變股權、收益有分紅。
全面推進國有林區林場改革,優化了國有森林資源保護發展機制。重點國有林區實現政企事分開,建立精簡高效的國有森林資源管理機構,創新森林資源管護和監管機制。剝離森工企業承擔的政府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移交給屬地人民政府。通過增加管護崗位、發展特色產業、鼓勵自主創業等途徑,妥善安置轉崗職工和富余職工。重點國有林區職工人均年收入提高到近4.5萬元,較改革前增加1.5萬元,職工社會保障基本實現全覆蓋。全國國有林場數量由4855個整合為4297個,95.5%確定為公益類事業單位,國有林場事業編制由40萬人精簡到20.68萬人;職工年均工資達到4.5萬元,是改革前的3.2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由75%提高到100%。國有林場職工住房無著落、工資無保障、社保不到位等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加大林草行政審批改革力度,推進了簡政放權和松綁減負。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將林草領域行政許可事項全部納入清單管理,調整、下放、取消局本級行政許可事項78項,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實施行政許可事項39項,全部取消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林草領域“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將建設項目使用林地、草原、野生動植物進出口審批等6項行政許可委托省級林草部門實施,并加強在線監管。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組建政務服務中心,創新政務服務,優化審批,實現全流程網上審批,物種證明核發事項“跨省通辦”。
四、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惠民富民途徑日益豐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近年來,林草系統積極探索推進林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多樣化,打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和通道,加快實現綠水青山高顏值和金山銀山高價值。
逐步完善林草生態補償政策,讓保護生態不吃虧、能受益。制定了林草生態產品價值計量、生態補償等制度辦法,建立公益林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實行沙化土地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生態保護補償范圍持續擴大、標準不斷提升。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國家級公益林補償標準由每年每畝10元提高到16元,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飛播造林、天然林補植補造和培育改造的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每畝500元、100元、160元和300元,新一輪退耕還林種苗造林費補助由每畝300元提高到400元。
推動中央財政支持政策擴面提標,不斷加大生態保護修復扶持力度。中央財政支持政策基本實現了對林草資源培育、生態保護修復、國家公園和野生動植物、重大改革等各領域的全覆蓋。國家每年投入到林草生態保護的資金由十年前的600多億元增加到上千億元。支持開展重要生態系統保護,持續實施重點生態功能區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分配與生態產品質量逐步掛鉤。
擴大實施金融支持與保險政策,加快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運用開發性政策性金融貸款、綠色債券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策性森林保險等多種金融工具,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林草事業。
國開行、農發行對國家儲備林等林業貸款項目累計授信4000多億元,累計發放貸款1600多億元。森林保險參保面積由12.89億畝擴大到24.37億畝,野生動物毀損風險責任納入中央財政農業保險,各地探索推出林業碳匯價值綜合保險。內蒙古、福建、河南、海南、青海等5省區開展森林資源價值實現試點,科學定價自然資源及生態產品。
五、全面強化林草碳匯建設,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得到提高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對林草在實現“雙碳”目標中發揮的作用寄予厚望,強調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十年來,林草部門把加強林草碳匯建設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采取有力措施抓緊抓實。
發揮林草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積極作用。林草是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重點領域,培育和經營林草資源,有利于提高林草資源的儲碳固碳能力。我國林草植被總碳儲量達到114.43億噸,年碳匯量12.8億噸。我國將2030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列為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比原來提出的增加45億立方米目標又多15億立方米,彰顯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大國擔當,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贊譽。
推出提升林草生態系統碳匯的具體措施。制定實施林草碳匯行動方案、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實施方案,組織編制了碳匯造林、森林經營碳匯、竹子造林碳匯、竹林經營碳匯等項目方法學,并作為行業標準。推進將包括林業碳匯在內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納入碳排放權抵消機制。開展全國林草碳匯計量監測和清單編制,完成林草碳匯測算。成功發射中國首顆碳衛星,碳匯監測進入天基遙感時代。
開展林業碳匯試點。組織開展林業碳匯試點市(縣)建設和國有林場森林碳匯試點建設。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支持各地開展林草碳匯交易試點,引導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多地制定林業碳匯開發交易實施方案,成立森林碳匯局。福建開展林業碳匯交易,累計交易350.8萬噸、5168.8萬元。貴州發放林業碳票,涉及森林面積3.3萬畝,碳減排量13.573萬噸,授信額度500萬元。
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既是保護林草資源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林草系統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扎實踐行“兩山”理念,不斷發展和科學利用林草資源,推進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良性互動,更好地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